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862|回复: 0

“一个教育者的中西思考“ 卓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2 23: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时,是我飞向目的地的北京时间11月11日清晨7;14;又是,彼时,我在美国教育之旅的最后一站纽约时间11月10日下午6点14分;此地,是大西洋上35000英尺的某一点,又是,彼处,以每小时1000公里飞速移动的未知的****【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
    本我,既是儒释道从小在心中敬仰、学习、实践的一个普通华夏子孙;他我,又是一个从小热爱体育、艺术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常被人误解为从小受海外教育影响的海归。从初中的时候就听到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定的一句话“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不能既在此,又在彼”。
    但我的一生似乎总在此和彼中,不停的穿梭,不停的撞击。说撞击,是因为这种穿梭是孤独的,又是痛苦的,但归根到底 又是一种使命的。
    2005年到2010年,因为教育投资的工作,我走访了中国近百所大学和中小学。而这种过程对我是非常痛苦的,我无处不感受到当时国内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压缩青少年的个人成长****【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培训行业的过度产业化,让每个家长、每个孩子都在忙于周末补习,大家都看到了这是皇帝的新装,却无可奈何的顺从这个潮流。于是从2010年10月访谈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开始,我就开始了这种神圣和严肃的在彼与此之间的中国教育出路的思考,中国青少年未来成长之路的思考。
    2010年到12年,我行程近10万公里,走访了近20所全球顶级高校。从哈佛到麻省理工,从牛津到剑桥,我在不断地“拷问”他们,他们到底寻找什么样的学生,他们觉得青少年在基础教育必须具备和培养的学术素养、思维特质和性格要素是什么?我的第一次中西跨维度的思索在2013年6月份,以我的作品“下一代创造力——看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而问世。在书中,我的观点很鲜明。没有绝对的中国教育的此,也没有绝对的西方教育的比。在此和彼之间,是我们教育者,是我们家长该为还在创造的良性的成长****【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无数次,我在和西方顶级教育者交流中,在研究西方教育史中,发现西方近现代很多教育的主张,比如通识教育,比如性格教育,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思想的观点如出一辙。我在每次国外大学的演讲中都讲到,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倡“六艺”:诗、书、数、乐、射、驭,就和通识教育彼此相融。我们的论语,我们的中庸,我们的道德经,就是西方强调的性格教育的东方智慧。只是我们先人的经典,在现代应试教育中,不再是指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而是学生们的古汉语翻译课。西方现代教育中对学校和家长体育、艺术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过了我们中国当代教育者和家长的想象。但其实我们从隋唐开始,文试、武举考试制度就深入人心,我们的历史上不凡像岳飞那样“文能提笔满江红,武能直捣黄龙府”的文武双状元。
    不仅在做中西教育的思考,我也在做中西教育的实践。从2012年开始,我偏居中国西南一角,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选拔4-5名学生,组建中西私塾,按照我所追求的中西教育融合的理念去培养学生。每周半天与学术辅导无关,用中文给孩子们打造儒释道的根基,用英文讲西方文化、历史,用经济学的知识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当前货币政策、房价走向、通货膨胀,和孩子们一起踢球、摔跤、跳舞,不亦乐乎!这期间有的家长支持,一直坚持三年,有的中途而退,但欣慰的是坚持下来的孩子在思维、性格、开放度上都有积极的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实践和变化也在我的第一本书有提及。
    坦白说,没想到,第一本书中我的观点还引起了不少家长和教育者的共鸣,书第一次印刷后在10月份又再版。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我们什么时候要揭下这皇帝的新装。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作息制度,标准化的周末补课,标准化的父母为孩子升学、就业而耗费了心血。但辛苦10载之后,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中,我们发现还需要为了孩子“拼爹。我们是否该严肃的反思,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究竟要给原本也充满好奇心、探索欲和冒险精神的孩子们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路标呢?
    当然,质疑我的声音也很多。“卓老师,你的观点不适合中国当代社会。一个不能承受应试压力的学生,不是一个称职的学生。一个不能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是无法扎实的学术基础的”。的确,我从来也没有在任何场合否定过“对于一个学生,学术的首要的重要性”。但问题是,我们中学生的学术基础难道必须通过白天早上8点到下午6点的8节课,晚上7点到10的3个小时作业,周末最少1天去补习这种方式去完成吗?难道西方教育就不重视学生的学术基础吗?
    我真的很痛心,也有一种无奈。因为很多家长不是没有智慧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忽视孩子在学习之余表现的创造力,在体育、艺术中表现的热情和表现力?
答案很简单,这的确是一个大的环境。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对于大多数个体,尽管有一时或不少感悟,但归根到底还要顺从这个应试教育的大潮。
    难道,就这样没有办法了?难道,就这样面对问题束手无策吗?这使我想起了五四时期的那批人,想起了我心中最为尊重的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要站出来,哪怕最初只是唐吉可德式的幻想,汇集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种力量,就会改变和引领社会。而这种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
    你可以想象2000多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校园,只为280名学生吗?你可以想象280名学生竟然有48个运动队,10多个艺术社团吗吗?你可以想象在这些名校中,你的数学课、历史课包括科学课,竟然是足球教练、篮球教练教的吗?你可以想象在我访问的7所名校中,校长都有运动员的经历吗?
    你可以想象每个校长都能脱口而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吗?你可以想象这些学校每年有全世界无数申请者梦寐以求,但却每年每个学校只招生70到100多人吗?你可以想象他们可以在顷刻间,让学校填满4000、5000甚至上万名学生,他们却非要保持几百人的规模吗?
    在利益和教育之间,他们选择了教育。在学术和个人成长之间,他们没有选择对立、割裂,而是选择了融合、共生。而正是全心做教育,全心的培养孩子,让学生和学校,孩子和老师成为一个大家庭,才让这些学校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这次走访的deerfiled学校,07年在学校对外筹款冲,一个500多人的学校,却可以吸引校友和社会捐赠4亿多美元。
    是啊,究竟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孩子的全面发展?究竟为什么他们这些学生可以在学术、体育、艺术、社区服务上做到游刃有余,张弛有道?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都是美国的顶级学校,只是个案。没错,2000多亩的学校,200到600人之间的规模,在美国也是一部分顶级学校的案例。但是,最起码这些学校的存在,却一直引领了美国教育的变革。而为什么在我们的沃土中,不能出现一些这样引领教育前沿的学校呢?
    在另一个层面看,这些顶级独立学校的存在,也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美国公立学校同样对体育、艺术高度重视。不少学校都是3点放学,之后都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或艺术活动。我在纽约的一所培养了2位诺贝奖的公立高中里工作了15年的同学,就告诉他们学校对体育、艺术的重视一点不亚于这些顶级的独立学校
    其实,体育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不是生来就匮乏的。先不说,我们历史上六艺和武举制度。单从毛主席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的文章“论体育精神”,就提到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天津南开中学的首任校长,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张伯苓先生就提倡一个不重视体育的、不能教体育的校长就不配做一个校长!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体育和艺术又放在哪里了呢?
习大大特别强调下一代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力的必备要素,热情,冒险精神,不同的思维角度,是完全可以从体育、艺术中培养的。
    古人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于我,“我劝天下齐发声,中西文武育精英”!

少年精英学院     精英在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