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864|回复: 0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我们到底差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0 05: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夏天,我有幸作为国内“少年精英会”的一名志愿者兼翻译,带领一群优秀的中国小学生去美国硅谷的纽爱华学校参加针对美国中小学生的创造力课程。纽爱华学校创办于1967年,创始人和核心团队都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秉承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是在创新教育方面,2003年,学校与美国工程院学院原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首任院长凯利教授合作,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开设创新工场,将设计、工程、科学、计算机融为一体,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
其暑期的创造力课程就是由其创新工场主办,面向美国和部分硅谷国际家庭的学生。因为“少年精英会”的创始人卓然老师与该校的学术合作关系,从2012年起,少年精英会选拔优秀的中国中小学生与美国学生共同参与项目。
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看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后代与现代西方领袖的未来在一起交流,作为一个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对西方教育稍有了解的中国高中生,我观察到中美青少年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思维、行为方式上存在一些有趣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不禁引起我对中美两国教育方式差别的思考。
在中国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堂名为3D创意的手工课堂上,每当老师在上面讲解每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人情讲得激情澎湃时,底下的中国孩子们也聊得津津有味。他们可能会有一些想法需要交流,问题需要讨论,但每当老师停下来给他们时间发表意见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哑巴似的,似乎所有问题的瞬间消失了。剩下的全都是美国孩子们在积极地举手发言、讨论。每个孩子都自信地站起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质疑他人的观点。有时候课堂上甚至会出现一些小小的辩论也不足为奇。我理解中国孩子们会因为一些语言障碍而羞于发言,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太能够适应这样开放式的课堂。
在美国,课堂是以讨论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是交流中摩擦出的火花,幼稚的想法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切磋、碰撞、完善和理解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成熟起来。基于这样的价值观,美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会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用辩证思维来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有什么证据?书上写的这种做法有任何可行性吗?......课堂上没有谁是真正的权威,只要任何人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他就是“权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美国很多演讲的场合,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奥巴马这样的人物,只要他们没有说服台下的观众,他们就会受到观众们的挑战。
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中国学生们总会倾向于相信老师所有讲的话,相信课本就天经地义。不一定老师和课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但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考点。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学生会放弃去追寻真相,盲目地背诵书本上的文字,片面地去追求分数而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因“阿谀奉承”那个片面的150分而牺牲掉了自己对信息做出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同样是在学习,中国孩子获得的更多的是基础知识;而美国孩子学会更多的是批判性思维,怎么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正如骆家辉先生所说到的那样:“记住历史时间、数学公式,并不能解决将来的问题;10年20年后,帮你解决问题的是你的思维。”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片面的来评价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加先进。中国孩子可能不能够灵活地运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但却能使得美国人发出“如果是美国的同龄孩子,绝对不会像中国孩子了解美国的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一样了解中国”的感叹;美国孩子能够轻易地制作出一个物理实验项目,但也会问出“新加坡是中国的城市吗?”这样的问题。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不能基于空谈,丰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发散性思维来衍生。
曾经在一堂可持续发展的课堂上面,我听到了来自俄罗斯的同学发出的,对自己国家依赖向欧洲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的担忧;也听到过来自非洲的同学向我们介绍,石油资源是怎样让尼日利亚成为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我很享受这样的对话,因为你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成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各自独特的想法,你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整个世界的精彩。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们对话题理解的更加深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老师,加深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封闭狭小的世界。不光是教会学生怎样辩证地去思考,西方的教育中也鼓励学生们勇敢地与他人交流。很多时候美国大学学习是你自己在课前独立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预习工作,上课时带着自己的观点与同学和教授一起交流、讨论。最后你这门课的成绩也是根据的课堂上面讨论参与的积极度和观点质量来决定的。正因为这样生动的教育模式与国内的填鸭式教育截然不同,很多习惯了在题海里生活的国内学霸出国了以后都不能够适应这样的学习,以至于成绩垫底。
不幸的是,站在中国这样人多、学业重、压力大的特定现实背景之下,想要发展这样开放性、创造性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显示难度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存在也自有它自己的原因,不能片面地评价,只能相对地适应。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加地去发现、去思考这些差异,并用辩证的态度去对待这些问题。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走向世界,开拓眼界,去寻找课本之外的大千世界;同时也不能将我们的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分数、成绩,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断地去超越自己才是人生的意义!
文章来源:少年精英学院([****【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eliteacademy****【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本文中含有虚假信息,请勿相信,以防上当受骗】****])成员成都外国学校高一学生文艺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